今天热搜魔幻: 多篇妇科论文出现男性病例? 医学教育学制大乱斗!
一觉醒来,医学界算是塌了天!今天医学界两件荒唐事儿撞一块儿了。先是有人发现知网上多篇妇科论文写得离谱——研究子宫肌瘤、产后出血的论文里,对照组愣是塞进去一堆男患者;紧接着《知识分子》和饶毅账号又捅出学制混乱的老毛病。这两件事儿看着八竿子打不着,可掰开了细琢磨,里头全是同一个病根儿:医学这行当,快被“凑数”俩字儿给毁了。
先说那妇科论文里的“男患者”,听着跟笑话似的。《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》2019年发的一篇卵巢囊肿研究,100号患者硬生生分成男女各半的对照组,合着26个男的也得跟着得卵巢病?更离谱的是《中国农村卫生》2014年的产后出血论文,69个患者里男女比例差点打成平手,35个老爷们集体“产后出血”。这些论文可不是野鸡期刊的产物,全是知网认证的核心期刊,《中国医药指南》《大家健康》这些名字看着都眼熟。从三甲医院到县医院,从2014年到2019年,愣是没人觉得“男性子宫肌瘤”这说法荒唐——审稿的闭着眼盖章,写论文的闭着眼编数,整个链条上就没个睁眼干活的人。(源自北京日报)
这事儿真不能全赖医生。现在医院评职称卡得死,三级医院每年每个科室至少要发3篇核心论文,发不够直接影响绩效奖金。您说天天做手术的临床大夫哪来时间搞科研?可不就得逮着病历本硬凑数。某省三甲医院内部审计显示,低年资医生因经验不足导致的诊疗争议明显偏高,好些3年制毕业的连腹腔镜都不会拿,就这水平还要被逼着写论文,能不出幺蛾子吗?
再瞅瞅医学教育这摊子乱麻。现在培养医生跟开盲盒似的——3年专科、5年本科、8年本博连读,协和还搞了个“4+4”试验班。结果被相关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估报告直接打脸: 3年制学生整体临床技能合格率,显著低于长学制群体(41% vs 67%以上) ,美国医学生需经历4年医学院加住院医师培训,临床实操时长超20000小时,咱们这儿顶尖医学院的导师都吐槽,学生上午在实验室养细胞,下午去病房查房,两头不挨着。协和“4+4”首届毕业生中,约10%因职业规划调整转入非临床岗位,剩下的在临床和科研间拧巴着,活脱脱把好苗子整成“四不像”。
这两件事儿说白了都是让“形式主义”给坑的。搞临床的非得逼人家发论文,搞科研的硬要下病房凑工时。现在妇科论文闹出男患者这种笑话还算轻的,某省审计局查出部分医学课题存在数据滥用风险——结题论文连原始数据都不敢公开。再这么瞎折腾,等老专家们全退了,年轻医生光顾着填表、凑数、应付考核,咱们看病怕是真要捏把汗了。
医学这行当最怕什么?最怕该拿手术刀的手去敲键盘凑字数,该盯显微镜的眼去病床瞎糊弄。是时候把车道掰正了——爱开刀的安心练技术,爱琢磨的踏实搞数据。别让男患者生子宫肌瘤的笑话,成了中国医学的黑色寓言。
你认为目前中国的医学教育应该朝哪个方向改?欢迎留言讨论。
(图源网络,图文不相关,侵联删)